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>辩证施治> 正文

喘证中医辨证探析

2010年03月13日 14:26亚太传统医药
字号:T|T
 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。甚则张口抬肩、鼻翼煽动、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症,早在《内经》中就有“喘息”、“鼻张”、“肩息”等记载。中医认为,喘证病因正如《病因脉治》所云:“痰饮留伏,结成窠臼,潜伏于内,偶有七情之犯,饮食之伤.或外有时令之风寒,束于肌表,则哮喘之证作矣”,其病机可归纳为肺、脾、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。喘证具有反复发作、久延不愈等特点,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肺脾。肾三脏俱虚。    
对于喘证的治疗。西医偏重发作期的治疗,常采用抗感染、扩张支气管等治疗措施,从而达到缓解其临床症状的目的.对于缓解期则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。中医治疗喘证具有独特优势,首先辨虚实、分寒热;对于喘证发作期,采用急则治其标的同时又注重本的固护;缓解期则缓则治其本.重视调理其脏腑功能,从而控制其复发。现将临床中的治疗体会浅谈如下。以飨同道。
  1喘证发作期
  1.1实喘
  1.1.1  风寒型
  病例l:王某,男,8岁,恶寒、发热、无汗、喘促,声高息粗,伴有咳嗽。稀薄痰色白,舌苔薄白,脉浮紧。
  中医辨证为风寒喘证,以疏散风寒、宣肺平喘为主。方选三拗汤,其中麻黄89、杏仁10g、川朴8g、茯苓6g、紫苏叶6g、甘草3g,3剂而愈。
  1.1.2风热型
  病例2:张某,男,39岁,喘证反复发作十余年,每因感冒而诱发,检查未发现致敏原,每次发作均予以抗生素、激素和氨茶碱等治疗后方能缓解。2009年7月又因外感诱发喘证发作.患者出现咳嗽、胸闷、张口抬肩、痰则黄白相兼、口干鼻燥、尿黄、舌质暗红、苔黄腻、脉细数。
中医辨证为风热喘证,以辛凉解表、宣肺解热为治疗原则,方选麻杏石甘汤加减主之。其中炙麻黄12g、杏仁159、生石膏30g(先煎)、苏子12g、葶苈子15g、川贝10g、瓜蒌15g、白果15g、百部15g、鱼腥草15g、竹茹15g、黄芩15g、法半夏10g,服用本方10剂后,症状明显好转。
  1.1.3痰浊型
  病例3:徐某,男59岁,患者初诊时喘促气粗、胸中满闷、痰多而粘、舌苔白腻、脉濡滑。
中医辨证为痰浊喘证。治则祛痰降气、宣肺平喘。方选三子养亲汤和二陈汤加减,其中苏子8g、白芥子10g、莱菔子14g、陈皮8g、法半夏6g、茯苓8g、川贝8g、薏苡仁12g、川朴12g,患者服用5剂后症状好转。
  1.2虚喘
  1.2.1肺虚
病例4:朱某,女,42岁,患者初诊时症见:喘促短气、语声低微、畏风自汗、舌质淡红、脉细弱。
  中医辨证为肺虚喘证,治则:养阴益肺定喘。方选生脉散加减,人参6g、麦冬12g、五味子12g、沙参12g、玉竹10g、百合10g、生地12g、紫菀12g、百部10g,患者服用14剂后,并予加强调理,症状有所改善。
  1.2.2肾虚
病例5:郝某,男,68岁,患者素有顽疾6年余,因天气变化诱发,患者初诊时症见呼多吸少,动则尤甚、面色晦暗、肢冷、舌淡、脉沉细无力。
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衰喘证.采用补肾纳气的治法,应用金匮肾气丸和都气丸加减:熟地18g、山药12g、山茱萸12g、茯苓10g、炙麻黄10g、五味子8g、肉桂8g、附片3g,服用7剂后患者症状改善。
  2喘证缓解期
  对于喘证缓解期的患者,临床虽无症状,但从中医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的理念着手,根据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储痰之器”的原则,如果给予健脾则痰无所而生,肺也无痰可聚:并且由“肾为气之根”的原理,补肾则可纳气,因此临床多健脾益气、补肾纳气,方可选用玉屏风散、香砂六君子汤、七味都气丸,药可选用补骨脂、五味子、天冬、白果、党参、自术等。
  3治疗体会
  早在《丹溪心法》中就将其总结为“必用薄滋味,专攻于痰”以及“未发以扶正为主.既发则以攻邪为主”的原则,所以祛除伏痰是治疗喘证的大法,而标本兼治则是喘证的基本手段。因此根据前人古训以及喘证发作期和缓解期的特点,急则攻邪祛痰以利肺,缓解期则补肺健脾益肾。故而寒喘采用三拗汤、小青龙汤等;热喘则投之麻杏石甘汤等,以上方剂均加入不同祛痰中药,疗效颇佳;对于顽痰胶滞、气失升降者.予以三子养亲汤等加减.效如桴鼓。此外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,还要注意寒热之间的转变,如实喘风寒型患者久而不愈,风寒之邪入里化热,而见邪热郁肺之象,需予以桑白皮汤等清泻肺热。对于缓解期患者,则应当调节肺脾肾的功能,通过补肺健脾益肾能够增加患者抵抗力,从而减少喘证的发作。而三脏之中肾为先天之本,为气之根.主纳气归元。在调节治疗当中补肾益气更显重要。

网友评论:

已有0条评论,共0人参与,点击查看
登录 (请登录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)

企业服务

推广信息

商务合作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Copyright © 1999-2009 TH55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