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>名医高见> 正文

洪广祥诊治经验

2012年08月22日 08:26
字号:T|T

    (1)病因病机痨虫侵蚀肺脏所引起的肺痨症状,如咳嗽、咯血、潮热、盗汗等,为肺痨的各种证候所共有,是肺痨的证候特征。病情轻者,诸症间作,重者相继发生,或兼见并存。

    肺痨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,一为感染痨虫,一为正气虚弱。痨虫和正气虚弱两种病因,可以相互为因。痨虫传染是发病不可缺少的外因,正虚是发病的基础,是痨虫入侵引起发病的主要内因。

    本病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肺。由于痨虫从口鼻吸入,直接侵蚀肺脏,可出现干咳、咯血等肺系症状。由于脏腑之间关系密切,肺病日久可以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器,故有“其邪展转,乘于五脏”之说。其中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。

    辨病理属性应区别阴虚、阴虚火旺、气虚的不同,掌握肺与脾、肾的关系。临床总以肺阴亏损为多见,如进一步演变发展,则表现为阴虚火旺或气阴耗伤,甚至阴阳两虚。

    辨主症临床应根据咳嗽、咯血、潮热、盗汗四大主症的主次轻重

及其病理特点,结合其他兼症,辨其证候所属。

    (2)辨证论治补虚培元、抗痨杀虫为治疗肺痨的基本原则,根据体质强弱分别主次,但尤需重视补虚培元,增强正气,以提高抗病能力。调补脏器重点在肺,并应注意脏腑整体关系,同时补益脾肾。治疗大法应根据“主乎阴虚”的病理特点,以滋阴为主,火旺者兼以降火,若合并气虚、阳虚见症者,则当同时兼顾。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。正如《医学正传·劳极》所说:“治之之法,一则杀其虫,以绝其根本,一则补虚,以复其真元”。

    肺结核病的活动期多属阴虚,静止期多属气虚、阳虚。结核病灶损坏肺组织,有严重肺功能障碍者,多属阴阳两虚。从整个病程而言,多以阴虚为主。在治疗大法上,主张早期重在滋养肺阴,中晚期突出补益脾肾。临床上要本着“补虚以复其本,杀虫以绝其根”的原则,采取补虚与杀虫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方法,以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和抑制或杀灭结核杆菌的目的。基本方:百部、怀山药各30g,十大功劳叶、夏枯草、猫爪草、黄精、百合各15g.每日1剂,总疗程为6个月。本方对浸润型肺结核有较好效果。如低热者,加银柴胡、青蒿、白薇各15g;盗汗者,加豆衣15g,浮小麦30g,知母10g;纳呆者,加鸡内金10g,白蔻仁6g,炒麦芽15~30g;胸痛者,加瓜蒌皮、郁金各15g;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,可加生黄芪或棉花根、羊乳或党参、白及各30g,酥鳖甲15g,田三七6g.肺结核病用药,不宜过于甘寒,因甘寒药久服亦能腻胃。保护胃气,振奋脾胃,实属肺结核病治疗的重要环节。

    咳嗽是肺结核病的主要症状,而且也是引发或加剧咯血的重要诱因。既往用常规治咳方药,有时疗效不甚理想,咳嗽不易控制,洪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的用药来提高疗效。一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,酌情选用天浆壳10~15g,瓜子金、矮地茶各15—30g.必要时,可配合使用炙麻黄6—lOg,以宣畅肺气,常可明显提高镇咳效果。二是因痰液黏稠,咳痰不利,常为咳嗽不易缓解的重要原因之一,临床应根据下列情况,选用针对性较强的利痰药。如痰少而黏,或黏连成丝者,可选用川贝母、北杏仁、瓜蒌仁等以滑痰;痰黄稠黏,咯吐不爽者,可选用海蛤壳、金荞麦根、鱼腥草等以清痰;痰浊稠厚,胸满气急者,选用葶苈子、蔓荆子、枳实以涤痰。部分肺结核病发作咳嗽者,极易合并支气管感染,临床虽无痰热见证,也可适当配合鱼腥草、黄芩、金养麦根之类清肺药,有助于提高疗效。三是肺结核病患者之呛咳,有时与合并慢性咽喉炎有关,此种情况易被医者所疏忽。其特点是呛咳或干咳,伴咽喉不舒、干燥、喉痒等咽喉症状,局部可见充血、滤泡增生。此时可酌情选玄参、麦冬、桔梗、藏青果、瓜子金、木蝴蝶、薄荷之类药品,有助于咳嗽症状之缓解。

.  祛瘀药在肺结核病治疗中用之得当,常可收到较好效果。一是祛瘀活血,主要用于对抗痨药产生耐药性的病例。这部分病例的特点是病程长,病灶多呈纤维性收缩,干酪坏死,周围淋巴血管淤塞不畅,因而结核病灶不易修复。另一方面,这部分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证候,如胸痛,面黯,肌肤甲错,舌质黯红,舌下静脉延伸扩张等。祛瘀活血药可改善血脉运行,有利于推陈出新,促使硬结钙化或空洞闭合。常用药为桃仁、赤芍、地龙、鳖甲、郁金、丹参、地鳖虫等,并与辨证论治药结合使用。二是因瘀血留滞,而致反复咯血,或血止之后以祛瘀生新,可用祛瘀止血药,如田三七、蒲黄、茜草、大黄、桃仁、赤芍等。此类患者适时使用祛瘀止血药,是控制或减少反复咯血的重要一环。

   

网友评论:

已有0条评论,共0人参与,点击查看
登录 (请登录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)

企业服务

推广信息

商务合作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Copyright © 1999-2009 TH55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