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>临床护理> 正文

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整体护理

2010年06月01日 10:41
字号:T|T

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急症之一,由于其发病年龄偏大,病情复杂,发展快,对护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。我科对2006年1月~2009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,即以病人为中心,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的身心健康实施有计划、有系统的整体护理,收到满意的效果,现将整体护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。

一般资料

100例中男性78例,年龄最大80岁,最小28岁,均有吸烟史。女性22例,年龄最大79岁,最小30岁,无吸烟史,均为过敏体质。48~56岁8例,其余为60~80岁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,主要表现为咳嗽、咳痰、气喘、急性病容,口唇轻至中度紫绀,根据病情实施整体护理,积极配合治疗。除3例因呼吸、循环衰竭,抢救无效死亡外,其余均治愈好转出院。

护理诊断、预期目标及护理措施1.焦虑。

预期目标:病人焦虑减轻,表现为合作平静。

护理措施: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,关心体贴病人,解除患者心理紧张和顾虑,向病人讲解紧张或焦虑可能导致病情恶化;指导病人放松技术如缓慢深呼吸,全身肌肉放松等;告诉病人在健康状况改变的情况下,产生焦虑并采取恰当的措施是正常的。2.清理呼吸道。

预期目标:病人能有效地咳出痰液,保持呼吸道通畅,并诉痰液减少。

护理措施:每日2次观察并记录痰的颜色、性质和量;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,排痰;指导病人采用体位引流法,促进痰液排出,如翻身,轻轻拍背,由下向上,由外向内;遵医嘱给予雾化吸人,雾化吸入要在体位引流排痰后进行,必要时用吸引器吸痰;鼓励病人多饮水。

3.气体交换情况。

预期目标:病人维持最佳的气体交换状态。呼吸平稳,喘憋症状减轻;指导病人肺功能锻炼,如腹式呼吸和使用辅助呼吸以呼出更多气体。

护理措施:卧床休息,抬高床头,使病人取端坐位或半坐位,有利于呼吸;指导病人肺功能锻炼,如腹式呼吸和使用辅助呼吸机呼吸以呼出更多气体;低流量(1~2L/min)低浓度(20%~40%)吸氧,要注意氧的湿化和温化,并向病人解释给氧的目的和意义;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,药物现配现用,并注意保持输液通畅,保证药物的有效血浓度。在静滴氨茶碱时,滴速不宜超过30~40滴/min。如病人出现恶心、呕吐、心律失常,应考虑氨茶碱过量或过敏反应,应减慢滴速或暂停观察,并及时报告医生。

4.感染。

预期目标:住院期间不发生医院内交叉感染;病人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。

护理措施:保证湿化给氧,定期更换消毒湿化瓶,每日更换湿化瓶中蒸馏水;加强病房管理,严格探视制度;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,每天定时通风2次,每次l5~30min,并注意保暖;气候变化时,要注意防寒保暖,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。嘱病人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或与有感冒的人接触;做好口腔护理,餐后漱口,早晚刷牙,保持口腔清洁卫生;提供病人高热量、高蛋白、高维生素和多纤维、易消化饮食,保证充足的营养、休息及适当锻炼,以增加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。

5.预防窒息的发生。

预期目标:病人、家属能叙述发生窒息的原因、表现及预防措施。

护理措施:向病人、家属解释发生窒息的原因,与痰多、黏稠咳出不畅、咳嗽减弱或消失有关。加强夜间巡视,做好交接班工作,严密观察病情变化。出现窒息及时处理:头低脚高,头偏向一侧;吸氧3~4L/min;立即通知医师。拍背、吸痰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,保持呼吸道通畅。

6.睡眠。

预期目标:病人能得到充足的休息。

护理措施:提供病人舒适的措施,如舒适的体位,用止咳药,背部按摩,饮热牛奶。保持周围环境安静。遵医嘱给药治疗原发病。

7.活动。

预期目标:病人活动量增加时无喘憋症状。

护理措施:每日观察并记录病人对日常活动的耐受水平;卧床期间每1h巡视病房,了解病人的需要,帮助病人解决问题;制定活动计划,锻炼活动耐力(活动范围从床边、室内逐渐到室外,最后达到生活自理)。下床活动时以不感到喘憋为宜,每日2次,每次20min。

体会

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摆脱了多年来只靠医嘱常规的被动工作局面,以为病人解决问题为目标。熟练地运用护理程序,使护理实践与护理理论结合起来,保证护理工作的条理性、科学性和高质量。因此,要求护士无论做哪项工作,都要想到病人,想到为病人解决什么问题,解决的结果如何,使护士在逻辑思维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、业务知识和技能都逐渐得到提高,更好地为病人服务,密切了护患、医护关系,提高护理质量,使护理学科不断发展。

网友评论:

已有0条评论,共0人参与,点击查看
登录 (请登录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)

企业服务

推广信息

商务合作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Copyright © 1999-2009 TH55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